政産學研金的“高新模式

  ——56萬平方米,一個科技園的有形區域;100家國内外高端科研院所、300家高科技企業,升騰了一個園區的無限夢想
  
  4月23日上午,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起步區綜合研發樓在陽光照射下格外“清秀”。綜合樓啟用至今,短短一年時間,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“國字号”科研院所入駐,20多家海内外知名科研機構聚集,10餘名海歸博士紮堆創業……“政産學研金的聚合效應開始釋放。”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博士、副總經理楊小平說,園區生物醫藥技術鍊不斷完善,9大公共技術平台開始運轉,科研成果轉化機制相繼建立。
  
  政府與企業“熱情擁抱”,科技與金融“完美結合”。政産學研金協同創新的特色模式,正在高新區加速形成。“政産學研金體系中,政府的作用很關鍵。”楊小平說,政府能夠調動各種資源,形成強大的凝聚力,“隻有政府和企業‘熱情擁抱’,才能實實在在出成果。”“政府主導絕不是政府大包大攬,政府的定位應該是服務。”市政協副主席、高新區工委書記劉洪波說,“高端人才來高新區,隻要帶着一個電腦就可以了,他們不用投資建實驗室,我們這裡提供了全部創業配套。”
  
  漫步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,一期12萬平方米的施工現場塔吊林立。“今年年底各孵化大樓将陸續封頂,屆時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煙台分所将住進‘新家’。”楊小平說。不僅是中科院上海藥物所,同濟大學、上海中醫藥大學等知名院所也相繼入駐園區。園區不追求做生物企業的“博物館”,而是做“飛機場”。“除了服務和維護各類‘飛機’的起飛、降落,最重要的是建設一條既可以起降A380,也可以起降國産支線飛機的‘跑道’。”楊小平說,這條跑道就是貫通研發、教育培訓、孵化創新、中試孵化和規模生産在内的現代生物醫藥創新“技術鍊”。
  
  技術鍊的不斷完善,得益于政産學研金的創新模式。“園區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市場為導向,高度企業化運營。”高新區科技局副局長宋華靜說,“這種體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性,将企業、政府、高校、科研院所緊密起來。”“有了技術鍊和公共技術平台,園區就像一個‘大磁場’,不斷彙聚高端人才團隊、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。”楊小平說,10年内,100家以上國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研發中心實驗室、300家以上生物技術公司将入住園區。

 

 

 

綠葉投資集團官方網站